人民日报调查: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
【人民日报调查: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近日,在黑龙江绥化,一座投资高达 3600 余万元的东城客运站,自 2015 年建成后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至今已有整整 10 年。这座原本承载着惠民期望的建筑,如今却成为了人们眼中资源浪费的典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东城客运站坐落于绥化市区边缘,从远处望去,其建筑规模颇为宏大,主站房建筑面积达 3313.07 平方米,总用地面积 1 万平方米。然而,走近一看,客运站的外立面却已是伤痕累累,墙面脱落、玻璃碎裂,尽显破败之态。周围居民无奈地表示,这座客运站就像一个 “弃儿”,建成后便无人问津,实在令人惋惜。与此同时,绥化老客运站的状况却截然相反。这里拥挤不堪,客运车辆挤占道边运营,狭小的候车空间内,旅客们只能在嘈杂与闷热中等待乘车。站内设施陈旧,地面坑洼不平,与近在咫尺却闲置不用的东城客运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市民们对此怨声载道,“新站建好了却不用,我们还得在这破地方挤来挤去,实在想不通。” 一位常在此乘车的市民无奈地抱怨道。为何耗费巨资打造的东城客运站会被闲置长达 10 年之久?记者带着疑问展开了深入调查。绥化东城客运站的主管部门 —— 绥化市交通运输局给出了三方面原因。其一,车站门前有个滞迁房屋,直至 2021 年底才拆迁完毕,这直接导致工程验收滞后;其二,施工单位鑫威公司报送工程验收资料不及时,极大地影响了主体验收进度;其三,工程至今未做最后结算。但施工单位鑫威公司负责人金复杰却对部分说法予以否认。关于滞迁户问题,他出示照片并解释称,滞迁户位于客运站正门西侧,并非在正门处,根本不影响旅客进出。而对于验收资料报送不及时这一说法,金复杰也觉得十分委屈。他表示,最初双方确实因工程结算范围存在争议,故而未组织竣工验收。
但在 2018 年 11 月,双方就结算范围达成一致,且同月收到最后一次催交材料《通知》后,鑫威公司便迅速补齐材料,并当即组织了竣工工程验收。金复杰还出示了一份有相关单位盖章的《竣工工程验收报告》,只不过报告上确实没有明确的验收通过日期。他无奈地解释,以前当地企业普遍认为报告有责任单位盖章就有效,对于责任人签名和落款日期并不重视,“现在却因为没写日期,对方把车站迟迟不启用的责任都推到我们身上。”
至于工程未做最后结算这一情况,属实存在。交通运输局已支付 1600 余万元工程款,然而剩余 1800 余万元却一直未能完成结算。金复杰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部分干部不作为、懒政,新官不理旧账,还有人在涉及工程款的事情上怕担责。此外,他还指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存在业务流程不熟悉的问题,“很多手续都得企业自己去推动,他们似乎并不清楚该怎么办。”
实际上,早在客运站建成之初,就有不少市民反映其闲置问题,可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直到去年,事情才出现转机。绥化市交通运输局已聘请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工程结算价款评估,打算结算后报财政评审,评审结束便可办理交接工作。市客运总站也成立了工作组,对站内配套设施设备展开摸底检查。同时,交通运输部门与鑫威公司达成一致,提前进入客运站,对破损的门窗、墙体进行维修,并着手设备安装。据绥化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加平介绍,新东城客运站预计 2025 年末能够投入使用。
但这起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一项投资数千万元的 “惠民工程”,却在建成后长达 10 年无法投入使用,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从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到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再到后期的验收与结算,各个环节似乎都出现了漏洞。是规划不够科学严谨,未能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阻碍因素?还是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导致问题不断积压?又或者是部分人员的责任心缺失,使得工程推进拖沓缓慢?
在公共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每一项工程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座闲置 10 年的客运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浪费,更是对纳税人钱财的漠视,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这一事件也为各地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强化责任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顺利推进,真正惠及百姓。
这场持续十年的闹剧,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一是决策缺乏科学论证,民生工程沦为政绩道具;二是责任体系断裂,“新官不理旧账”导致历史问题积压;三是流程监管失守,从合同签订到工程验收全链条漏洞百出。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惠民不是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用得上、用得好。建了多少不重要,用得怎么样才是关键。”
曙光出现在2024年。在舆论压力下,绥化市启动问责程序,交通局请第三方评估公司重新核算工程款,拟于2025年8月完成财政评审。同时,市客运总站提前进场维修设施,计划年底前启用新站。但市民的信任修复仍需时日:“我们只希望这次别再跳票。”老板抚摸着超市里积灰的货架说。这场持续十年的民生困局,为所有地方政府敲响警钟:惠民工程必须回归“民本”初心。从项目立项前的需求调研,到建设中的质量监管,再到运营后的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需经得起阳光检验。唯有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始终,才能避免3600万元建个“摆设”的荒诞剧重演。当夜幕降临,东城客运站的霓虹灯牌依然黯淡。这座沉默的建筑,既是公共资源浪费的耻辱柱,更应成为深化改革的里程碑——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民生工程真正服务于民,才能对得起纳税人的每一分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