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直播间卖和田玉骗局 科技狠活、剧本砍价、虚假证书成产业链!

热点 (2) 2025-08-18 18:17:45

央视曝光直播间卖和田玉骗局 科技狠活、剧本砍价、虚假证书成产业链! (https://www.olegood.com/) 热点 第1张

央视曝光直播间卖和田玉骗局

  【央视曝光直播间卖和田玉骗局】近日,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以深度报道揭开和田玉直播行业的惊人黑幕:从河南南阳石佛寺镇到广东四会玉器市场,不法商家通过化学染色、虚假鉴定、剧本砍价等手段构建起完整的造假产业链,将成本仅十几元的低端玉石包装成“万元精品”,利用消费者对玉石的认知盲区疯狂敛财。这场持续数年的行业乱象,不仅暴露出直播电商的监管漏洞,更将“诚信经营”这一商业底线推至风口浪尖。在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全国最大的和田玉集散地,央视记者目睹了令人震惊的造假现场:榆树庄市场的摊位前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药剂气味,摊主直言不讳:“这些籽料都是染的,戴手套是怕腐蚀皮肤。”据知情人透露,商家以青海料、韩料等每公斤成本不足百元的低端玉石为基材,通过三步“整容术”实现价值跃升:滚筒塑形:将不规则玉料放入特制滚筒机,加入石英砂、金刚砂等磨料,经过72小时旋转打磨,粗糙玉料瞬间变得圆润光滑,模仿天然籽料的“磨圆度”。化学染色:使用强酸腐蚀玉料表面形成微孔,再浸入含铁、锰离子的化学染料中,通过高温高压使颜色渗入玉石内部。经此处理,灰扑扑的韩料可呈现“红皮白肉”的顶级籽料特征。漂白去杂:对含黑点、棉絮的劣质玉料,采用行业俗称“拔猴毛”的工艺——用浓硫酸浸泡腐蚀杂质,再经碱洗中和,最终得到看似纯净无瑕的“高货”。在揭阳汇艺锯台商铺,老板向记者展示“成果”:一串用低端玉料“拔猴毛”处理的镯子,标价8.8万元,而实际成本不足百元。更荒诞的是,外观与和田玉高度相似的阿富汗玉(碳酸盐玉)被大量混入直播间,商家坦言:“十几元的原料配上假证书,直播间能卖到上千块。”当记者追问鉴定证书来源时,商家透露出一个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在石佛寺镇周边,活跃着多个假证制作窝点,提供“一条龙”服务——只需发送玉石照片,半小时内就能获得标注“和田玉”的虚假证书,每张收费2元,且支持扫码跳转至虚构的“国石珠宝首饰检验检测中心”官网。

  记者亲历取证过程:将一块阿富汗玉交给办证人,15分钟后,一名骑电动车男子送来热乎的“鉴定证书”,上面详细标注着密度、折射率等数据,甚至附有“天然和田玉”的结论。然而,该机构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毫无记录,其官网服务器位于境外,实为诈骗工具。

  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直播间售卖的“和田玉”中,约60%—90%存在造假行为。真和田玉籽料手镯市场价普遍在5万元以上,而直播间所谓“籽料”多为染色俄料或韩料,成本不足千元。

  如果说化学造假是技术手段,那么直播间的“演技派”主播们则将欺诈升级为行为艺术。在“大梦和田”直播间,记者记录下经典一幕:主播(情绪激动):“这串手链市场价至少2000元,今天给家人们争取到800元!”摊主(拍桌而起):“不行!这价我要亏本!”主播(转向镜头):“家人们扣‘1’,我再压压价!”摊主(偷偷向主播伸出两根手指)主播(转身):“660元!这是最后底线!”

  这场看似激烈的讨价还价,实则早有预谋——摊主的手势暗示底价仅为200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串标价660元的“和田玉手链”,实为主播自有货品,摊主只是配合演戏的“群演”。

  在广东四会玉满江河珠宝店,欺诈剧本更加复杂:订单对赌:“旺尔珠宝”直播间宣称主播分成两派比拼降价,输家需承担20亿元订单损失,实为刺激消费者冲动购买的话术。跨国骗局:“百百福珠宝”安排员工假扮外国商人,用福建方言冒充“中亚玉石商人”,以“回国前清仓”为由兜售假货,公司高管亲自客串翻译。健康营销:主播宣称琥珀含“二价铁离子”,能改善60、70年代女性月子病;和田玉含“血红蛋白元素”,可清理人体“脏东西”,专骗中老年群体。

  当记者陪同消费者王女士前往退货时,遭遇商家百般推诿:“证书是权威机构出的,扫码可查,怎么能说是假的?”“直播时主播砍价是娱乐效果,又没强迫你买。”“退可以,但要扣30%手续费。”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和田玉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240%,其中“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拒绝退货”占比超80%。消费者维权面临三大难题:鉴定成本高:权威机构单次检测费100—300元,远超玉石本身价格。举证难度大: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证据常被商家否认,平台介入后多以“补偿优惠券”了事。法律空白多: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直播电商的欺诈行为缺乏针对性条款,涉案金额5000元以下难以立案。

  这场持续数年的行业乱象,本质是资本逐利与道德底线的激烈碰撞。当“科技狠活”取代传统玉雕工艺,当表演剧本替代诚信交易,和田玉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国玉”,正在沦为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

  重建行业信任,需多方合力:监管层面:建立玉石直播专属准入机制,要求主播持证上岗,平台强制开通“30天无理由退货”通道。技术层面:推广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玉石从开采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层面:牢记“好玉不便宜”的常识,拒绝“捡漏”心态,购买时要求出具CMA、CNAS认证的检测报告。正如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家所言:“和田玉的价值在于温润内敛的君子之风,而非直播间里的喧嚣炒作。当行业回归‘玉德’本质,方能重获消费者信任。”这场曝光,不应只是舆论的短暂狂欢,而应成为推动玉石行业正本清源的转折点——毕竟,消费者失去的只是金钱,而行业失去的,是比玉石更珍贵的诚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