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并快乐着!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 “这样的热闹还能有几年”?!

热点 (2) 2025-07-07 21:53:14

累并快乐着!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 “这样的热闹还能有几年”?! (https://www.olegood.com/) 热点 第1张

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

  【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 】近日,重庆一位舅舅家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热闹时刻”,16个外甥又来他家过暑假,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舅舅回应,最多十三四个吧,一直也没来齐过,六月二十几号的时候,我火锅店还在开,后面我就把火锅店转让出去了,我还有做一些学校的副业,但都是就是那种发不了财也饿不死的那种。“孩子们越来越大,也来不了一两年了,因为大了就要参加工作了,等到以后如果是说结婚了,到时候你想让他们来,他们都不会来”。这位舅舅说,自己有3个姐姐,一个妹妹,16个外甥。每年寒暑假,外甥们都会组团来自己家,家里人口众多,消耗极大,每5天就得吃掉一袋沉甸甸的米,10斤鲜嫩的肉也会被一扫而空。为了满足一家人的饮食需求,一天要煮3桌饭菜,光是煮饭这一项,就得花上整整5个小时,炉灶上的火焰熊熊燃烧,锅里热气腾腾。一天生活费高达千元,众人却笑容满面,尽显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清晨六点,厨房里舅舅系着褪色蓝围裙忙碌,案板堆满鸡蛋,铁锅炖着十二人份的番茄牛腩,蒸笼码着三层玉米馒头,三个电饭煲同时工作。窗外孩子们喊着“舅舅早”,大外甥女收校服,双胞胎抱着舅舅拖鞋玩。正午,阳光洒在拼起的饭桌上,二十多个碗碟作响。穿恐龙睡衣的外甥宣布要去抓鱼,孩子们翻出水桶抄网,舅舅笑说去年捞鱼赔了三百块。

  傍晚,凉亭里十六把塑料凳围成圈,舅舅端出酸梅汤,外甥们分组活动:初中生请教问题,小学生观察蚂蚁,学龄前的涂鸦。穿背带裤的小外甥把沾满西瓜汁的脸贴在舅舅肚子上,说像沙发。中国社会向来强调“家文化”,《礼记》有云“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多代共居被视为家族兴旺的象征。该舅舅的“幸福负担”本质上是传统家庭互助模式的延续——在子女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不足的背景下,亲属网络成为重要的风险分担机制。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家庭中,62%的老人参与孙辈照料,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78%(国家卫健委,2022)。舅舅的“慷慨”背后,是家庭成员对“血浓于水”的集体认同,这种认同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成为对抗孤独、重建归属感的精神锚点。

  然而,16个外甥的“暑期迁徙”也暴露出多重矛盾。首先,育儿责任转移现象凸显。当父母因工作、经济压力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亲属网络被迫成为“第二父母”。这种模式虽缓解了短期压力,却可能造成儿童情感依附的混乱——外甥们与舅舅的亲密关系,是否会削弱其与亲生父母的情感联结?其次,经济成本分摊机制缺失。日均千元的生活费若由舅舅独自承担,长期来看必然影响其家庭生活质量。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2万元(国家统计局,2023),若按此标准,该舅舅家庭需将月收入的25%用于外甥,这显然不可持续。最后,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挤压。重庆作为直辖市,房价收入比达13.7(诸葛找房,2023),多子女家庭同住需更大的居住空间,而该舅舅能容纳16个外甥,或反映其居住条件优于普通家庭,但这一案例的特殊性也凸显了多数城市家庭难以复制的困境。

  有人或许认为,该舅舅的案例证明“家庭自治”优于公共干预。但这一观点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个体承受力的边界。若每个家庭都需为亲属提供长期、高成本的照料,社会整体效率将大幅降低。其二,公平性缺失。并非所有家庭都具备舅舅的经济条件或居住空间,依赖亲属网络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如单亲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陷入照料真空。事实上,发达国家已通过“家庭津贴”“育儿假”等政策将家庭责任部分公共化,如法国政府为每个儿童提供每月170欧元的补贴(OECD,2023),这值得中国借鉴。

  破解这一困境需多管齐下:政府应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覆盖,将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从目前的5.5%提升至30%(“十四五”规划目标);社区可组织“共享育儿”项目,通过志愿者、临时托管点缓解家庭压力;企业需落实育儿假制度,避免父母因工作缺席子女成长。同时,应通过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政策,鼓励多代同居家庭购买或租赁更大户型,降低空间成本。

  16个外甥的暑期故事,是传统亲情与现代性碰撞的缩影。它既让我们看到“家”的温暖力量,也警示我们:若将育儿责任完全推给家庭,终将透支个体幸福,削弱社会活力。唯有构建家庭、社区、国家协同的育儿支持网络,才能让亲情回归情感本质,而非成为沉重的负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