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网红海边徒手捡起致命鸡心螺
【女网红海边徒手捡起致命鸡心螺】近日,海外博主在海滩录制视频时,徒手捡起一枚花纹艳丽的海螺,随后将其放归大海。然而,当她事后搜索该物种信息时,才惊觉这是一只“致命鸡心螺”。 美国旅行博主贝基李·罗尔斯(Becky Lee Ralls)在冲绳海滩录制旅行视频时,徒手捡起一枚花纹艳丽的海螺并晃动清理沙石,随后将其放归大海。然而,当她通过搜索识别出这枚被称为“大理石芋螺”的生物竟隶属剧毒的芋螺科时,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这种看似无害的触碰,实则可能触发致命防御机制。这段记录惊险过程的视频在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截至7月7日累计观看量突破3000万次,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热议的公共安全事件。视频画面显示,罗尔斯跪坐在浅滩礁石上,对着镜头举起一枚长约8厘米的锥形海螺:“看这个漂亮的贝壳!”她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螺壳中部,连续晃动数次试图倒出沙石,发现壳口有活物蠕动后,笑着将其抛回海中。整个过程未佩戴任何防护装备,而危险已悄然逼近——芋螺科生物的尖端隐藏着可发射毒液的齿舌,形如微型鱼叉,能在0.03秒内刺穿人类皮肤。“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这是剧毒生物。”罗尔斯在后续视频中哽咽回忆。她透露,返程后通过图像识别软件查询时,系统连续弹出“剧毒”“致命”等红色警告。进一步检索发现,这枚“大理石芋螺”的毒液含有芋螺毒素-M(Conotoxin-M),该成分可同时阻断神经细胞中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导致全身肌肉麻痹,成人致死量仅需0.02毫克。芋螺科生物因其外形似鸡心或芋头,常被泛称为“鸡心螺”。全球现存800余种,其中约20%具有致命毒性。日本海洋生物研究所的解剖报告显示,这类生物的齿舌中空且布满倒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含200余种神经肽,其毒性是河豚毒素的1000倍。
“被刺后,刺痛感像被烧红的针扎中,随后是蔓延的麻木。”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艾玛·莱尔(Emma Lehr)曾因研究不慎被鸡心螺刺伤手指,她描述道:“半小时内我的手臂像灌了铅,说话变得困难。”尽管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她仍留下指尖触觉永久减退的后遗症。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隐蔽性危害。2023年东南亚某度假区曾发生集体中毒事件:游客误食混入鸡心螺的海鲜拼盘,导致12人呼吸衰竭送医。研究证实,芋螺毒素耐高温,普通烹饪无法分解,误食后毒素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的速度比皮肤接触更快。
罗尔斯的惊险经历引发连锁反应。中国网友在微博发起“海边安全三不原则”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其中“不捡陌生贝壳”“不触碰礁石缝隙生物”“不随意投喂海洋动物”获百万点赞。日本海洋保护协会紧急发布警示公告,要求海滩游客远离壳体完整、色泽鲜艳的螺类,并配备防穿刺手套。
专业领域亦掀起讨论热潮。潜水教练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也会避免触碰不明螺类。去年在菲律宾,就有潜水员因拍摄鸡心螺被刺伤手臂,险些丧命。”他强调,防护手套需选择加厚丁腈材质,普通棉质或乳胶手套无法抵御毒针穿透。
面对鸡心螺威胁,专家给出明确自救指南:用海水冲洗伤口(淡水会加速毒素释放),避免挤压或吮吸;使用绷带或衣物固定受伤部位,减缓毒素随血液循环扩散;抗毒血清是唯一特效治疗,但须在出现全身症状(如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前使用。目前,全球仅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的少数医疗机构储备芋螺毒素抗血清。中国国家海洋局表示,已联合药企启动国产抗血清研发项目,预计2026年完成临床试验。
“这次经历让我学会敬畏自然。”罗尔斯在最新视频中举起防护手套,身后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全球各地游客因忽视海洋生物危险性而受伤的案例。她宣布将联合冲绳海洋研究机构制作科普纪录片,并捐赠部分视频收益用于海滩安全设施建设。这起事件恰逢暑期旅游旺季,为全球海滩安全敲响警钟。正如网友“深海观察者”的评论:“海洋的馈赠从不免费,每一次探索都需以知识为盾。”当3000万双眼睛聚焦于这枚致命海螺时,人类终于读懂:在蔚蓝深处,美丽与危险从来都是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