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6 月的全球航线里,Manus合伙人张涛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巴黎、新加坡、硅谷,与此同时,这家三个月前还将邀请码在闲鱼炒到万元的AI明星公司,因收缩国内团队、重仓海外市场,在行业里炸开了锅。
Manus被质疑“跑路”和资本切割,无意间成为AI时代全球化创业公司在海内外布局的缩影。Manus创始人兼CEO肖弘表示: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与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
大国博弈与算力芯片、用户付费意识等微观市场因素交织,基座模型技术成熟也在推动更多AI Agent应用产品诞生与出海,Manus面临的合规问题预示着其他创业者未来也难置身事外。
创业者难舍海外布局
三个月前,闲鱼上Manus邀请码炒到万元;三个月后,官网显示“所在地区不可用”。这场AI明星产品形象的“急转直下”,暗藏中国AI创业者的全球化困局。
目前Manus官网主页已显示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同时清空的还有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只有微信视频号Manus AI留下一则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的信息。直接“一刀切”的举措,引发行业提出“Manus是否跑路”的质疑。
查阅历史资料可知,侧重海外市场、目标全球化公司,是Manus一早定下的战略目标。Manus面世前,肖弘在接受访谈时曾提到,“今天的中国创业者就应该更激进地全球化。大家应该到国际市场去历练一下,需要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不是在我们习惯的市场里竞争。”
Manus的选择并非孤例。在AI Agent赛道,一批中国创业者正集体将目光投向海外。Convergence AI工程负责人郑浅对第一财经表示,海外市场垂类Agent早有案例。2025年1月,OpenAI发布Operator之后,Agent行业启动了新一轮的热潮,Convergence AI初期也获得1200万美元Pre-seed投资。
郑浅表示,Operator“打样”之后,通用型Agent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热潮,创业者开启项目推进,VC前来咨询项目技术更新,海外相关项目热度提升。
Pokee AI创始人、前Meta应用强化学习负责人朱哲清也将创业项目落地海外,在他看来,相比北美和欧洲,Facebook开放更新Facebook Page接口,Instagram开放专业用户和创作者相关接口,但国内能不能集成百度或腾讯所有的功能还不确定。基于商业环境开放性问题,朱哲清认为通用 Agent 可能会先在北美市场爆发。
合规问题拦路虎
海外市场的钱并不好赚。
当下,中国AI 技术出海的想象是“技术无国界”的浪漫;而现实的骨感恰恰是对“全球化”本质的回归。创业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而是地缘政治、合规能力、用户洞察、技术根基的综合较量。
具体到Manus,虽然公司一早确定了全球化的战略目标,但开放国内账号注册、披露与阿里通义大模型合作等信息,也在此前逐步释放,因此相关步骤的突然暂停,显得颇为突兀。在多位一级市场与法律界人士看来,逐步切割国内市场的资源投放,与近期Manus在融资与海外审查等方面的问题有关。
为理解Manus决策的逻辑,盈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夏必康梳理了近几个月Manus公司的动态:3月初,蝴蝶效应公司发布首款通用型AIAgent产品Manus;4月底,Manus完成海外融资,由美国老牌投资机构Benchmark领投,估值达到近5亿美元;5月,有消息称Manus正配合Benchmark接受美国监管部门有关美国Reverse CFIUS规则的调查,因其作为一家中国AI企业接受了美国投资机构的投资;6月,张涛在新加坡“Super AI”大会上首次公开表示,Manus已将全球总部迁至新加坡,同时公司在新加坡开启本地化招聘;7月,Manus优化中国市场员工消息传出,境内官网不可用,官宣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也不继续推进。
夏必康认为,Manus近几个月动态背后的主线,是以Reverse CFIUS法规为代表的美国管制法案与禁令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困于出海合规问题的处境。
2025年1月2日,Reverse CFIUS最终规则正式生效,限制以美国投资机构为代表的“美国主体”投资中国的AI、半导体和量子信息技术三大关键领域。要求美国资本不得投资中国的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公司,否则美国资本将面临高额的民事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虽然不是Reverse CFIUS的直接管辖主体,但将难以获得美元投资人的投资,资本运作可能受到重大影响。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Manus在没有自研大模型的情况下,通过调用 Claude等底层基础大模型来实现产品功能 ,并将各类功能组合封装,形成具有独特功能和用户体验的产品,因此被行业中性点评为“套壳”类产品,使其不属于Reverse CFIUS针对的高端AI,但目前美国监管部门对Manus融资的Reverse CFIUS合规性仍然没有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因此夏必康认为,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是导致Manus近期“积极自证”的原因之一。
这也解释了为何Manus 近期急着“切割”国内业务:与其在合规迷雾里等待,不如主动拆弹,为海外布局扫清障碍。但一边是美国监管“红线”,一边是产品依赖外部大模型的“软肋”,Manus的海外之路从一开始就踩在了合规的钢丝上。
出海浪潮背后的范式变革
宏观背景下的选择不仅仅是Manus所需要面对的,对其他中国AI企业创业公司来讲同样也是个问题。但AI Agent赛道创业热潮与出海动作已是当下不可逆转的趋势。
创新工场联合CEO兼管理合伙人汪华此前与多位做出海的人士交流,后者提到最近半年到一年时间,AI营收增长方面达到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能够做到一百万美元、一千万美元里程碑节点的速度,比当年做PaaS或SaaS的年代要快5-10倍,甚至有非常多的企业能够在一年时间内连续跨过这两个里程碑。核心原因在汪华看来,系基于当下的模型红利,AI创业与当年移动互联网的打法已完全不同,整个创业范式变了,创业思路、出发点与做法也都发生了变化。
创业者本质上要找到时代的红利或杠杆,汪华认为目前市场已没有流量红利了,但有一波模型红利。2024年年底,推理模型开始大规模进展。最近半年,模型性能演进速度加快。虽然榜单的层级变化不是特别大,但在非常多实际的应用场景里,比如模型的指令遵循能力、工具调用能力以及各种代码编写能力等方面,都进展得非常快,也因此陆续影响到很多垂直领域。
表现在编程或Agent相关垂直领域,近期密集出现了一波代表性项目,但本质操作手法都可归结为:当模型足够好后,找到一个垂直洼地领域,成为第一个将新模型能力拉到这个领域标杆的应用,然后一举成名。汪华以Manus为例称,Manus的走红,也是最早利用Anthropic公司的Claude3.7模型能力,一举推出惊艳应用。而Manus国内产品始终没有面世,也是因为国内模型能力并未发展至转折点。
华映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岩近期也在关注AI Agent赛道与项目,但在他看来,不少Agent产品通过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等协议进行功能叠加,停留在“功能拼图”阶段 —— 靠 MCP 协议把零散能力拼在一起,并未实现真正的智能跃升,顶多让行业分工更细了些。行业产品缺乏统一入口与出口,使得相关产品也更多聚焦在传播效果的提升与用户体验效率的提升。目前国内市场中,李岩认为大厂仍旧是要做“卖铲子的人”,而垂类创业公司竞争的核心是对垂直行业的Know-How能力。
整体来讲,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汪华认为谁能趁模型能力刚升完级不久,第一个找到新的模型能力与降维打击的垂直能力,就能迅速获得一波增长——包括用户量、声量、体量,以及融资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