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7月15日公告称,董事会同意控股子公司浙江华睿科技的拟上市地点由境内证券交易所调整为香港联合交易有限公司。
此前,在2021年9月,大华股份就曾有过将华睿科技分拆上市的计划,彼时拟定的上市地点为境内证券交易所。而如今这一调整,无疑显示出华睿科技在上市路径选择上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背后,既蕴含着对香港资本市场独特优势的期待,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从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财务状况的健康程度,再到高管团队应对新环境的能力,华睿科技赴港上市之路绝非坦途。
华睿科技专注于机器视觉与移动业务,致力于为下游用户提供完整链路的产品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兴起,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这一领域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涌入,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从市场份额来看,行业内不仅有海康机器人等强劲的国内竞争对手,还有来自国际上的ABB、发那科等老牌自动化巨头。这些企业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华睿科技作为后来者,要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以海康机器人为例,其在机器视觉领域起步较早,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工业相机、镜头、视觉控制器等多个产品线,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并且,海康机器人借助母公司在安防领域积累的强大品牌效应,迅速打开市场,在国内机器视觉市场的占有率长期名列前茅。相比之下,华睿科技虽然在技术研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截至2024年末累计申请专利500+,其中发明专利300+,但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
虽然两家的机器人业务均未成功上市,但财务数据显示两家业绩差距较大。截至2022年9月30日,华睿科技资产总额为7.65亿元,负债总额5.8亿元,净资产1.85亿元;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华睿科技实现营收分别为6.8亿元和4.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212万元和470万元。另据招股书显示,同期海康机器人实现营收分别为27.68亿元、28.1亿元,净利润为4.82亿元和4.28亿元。
据深交所2025年3月31日披露的信息显示,华睿科技的竞争对手海康机器人创业板IPO进程已被按下“暂停键”,正式进入中止状态。 这一事件也不禁让人对同样身处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华睿科技赴港上市前景产生诸多思考。
此外,华睿科技还面临着客户依赖度较高的问题。从其业务结构来看,部分下游行业的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例如,在光伏、锂电等行业,华睿科技的产品应用较为广泛,但这些行业的客户订单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一旦这些主要行业客户的需求出现下滑,或者与华睿科技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大华股份高管在2025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华睿科技去年受下游光伏、锂电行业影响承压,业绩有一定的下滑。为了降低客户依赖度,华睿科技虽然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汽车、3C及芯片领域,但要在这些新领域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
声明:本文由AI大模型生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