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基金整体收益迈入“1%时代”的行业背景下,部分费率居高不下、收益表现分化的产品,正逐渐成为基金管理人的重要盈利支柱。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华泰紫金天天发货币(940018)规模已达1029亿元,其0.9%的管理费率较行业常见水平高出3-6倍,而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仅约0.71%。即便收益表现平平,该基金今年上半年仍斩获4.15亿元管理费,在全市场货币基金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天弘余额宝(000198)。
与此同时,以天弘基金余额宝为代表的大型货币基金,呈现出另一种特征。三季度末,余额宝规模接近8000亿元,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约1%,年内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约1.19%。在货币基金整体回报难言充裕的当下,华泰紫金天天发货币的持有人不仅未能获得与头部产品相当的收益,其到手回报更是远不及管理人赚取的管理费,形成了鲜明反差。
华泰紫金天天发:散户资金撑起的“费收顶梁柱”
从规模来看,华泰紫金天天发并非行业顶尖——2025年三季度末1029亿元的规模,仅在货币基金规模排行的第41位。但在管理费收入榜单上,它却实现了“以小博大”:上半年4.15亿元的费收,距离余额宝的11.8亿元差7.65亿元,而后者规模近乎它的8倍。
对资管而言,这只货币基金更是“盈利核心”。Choice数据显示,华泰证券资管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2.1亿元,其中超三成来自该产品。支撑起高额费收的,是超九成的个人投资者——中报显示,该基金机构持有比例仅为1.61%,前10名份额持有人中7位为个人。
收益表现则与高费率形成鲜明反差。截至11月26日,该基金年内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约0.717%,显著低于全市场1.1%的平均水平。即便是在管理费率同为0.9%的十多只产品中,也有部分产品7日年化能突破1%,华泰紫金天天发的收益仍处于后段。
直观的收益差距体现在真金白银上。以1万元投资为例,从年初持有至11月26日,按年内平均收益0.72%推算,持有人仅能获利约65元;若选择一只收益达市场平均(1.1%)的普通货基,收益约100元。对中报中持有1.8亿份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一年少赚约68万元。
不过,上述测算存在一定简化假设,未精准按持有天数和规模波动调整,但核心结论不变——对大额资金而言,高费率带来的“收益损耗”已不是小数目,而是一笔可观的潜在收益流失。
货币基金也存在费率浮动,初衷是收益下行时自动降费,保障投资者体验——通常7日年化≤2倍活期存款利率就下调费率(当前约0.7%),收益回升再恢复。
资料显示,今年货币基金收益持续走低,全市场平均7日年化从年中1.25%跌至11月的1.1%,69只产品收益跌破1%,不少券商系货基都触发了降费,比如湘财天天盈(025781)从0.75%降到0.25%、华夏现金增值(025158)从0.65%降到0.3%。
但华泰紫金天天发的降费条件格外苛刻:同样是7日年化≤0.7%才降费至0.25%,可它年内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约0.717%,刚好卡在降费临界线上,几乎没机会触发降费,只能一直按0.9%的高费率收取。对比其他主动降费的产品,这只基金的费率保护机制基本没起到作用。
大体量货币基金的收益与费率组合
谈及货币基金,绕不开“国民货基”余额宝,其近8000亿元的规模在“2000亿元+”梯队中明显领先,不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这种规模优势并未在收益与费率上完全转化为同样突出的优势。
在规模超过 2000 亿元的货币基金中,余额宝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约1.005%,年内均值约1.19%,整体处于中游位置;部分同规模产品的年内平均收益已接近或超过1.25%。费率方面,余额宝0.3%的管理费叠加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后,综合费率在大体量货基中仍属偏高。今年9月23日,余额宝首次下调托管费,将年托管费率由0.08%调整为0.07%,被视为头部产品顺应行业降费趋势的一步。
从管理费收入结构看,余额宝与华泰紫金天天发呈现出“不同路径的相似性”:前者依托庞大体量,在可比产品中贡献了较高的费收规模;后者则通过“高费率+中等规模”的组合在管理费排行榜中占据一席。两只产品的收益水平均未明显偏离市场整体区间,但也折射出当前货币基金市场中,“规模-收益-费率”之间并非完全同步的现状。
今年以来,监管层已多次就货币基金降费释放信号。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引导行业机构适时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9月证监会在《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货币基金销售服务费不得超过0.15%/年,这一上限较此前普遍执行的0.25%进一步下调。三季度行业内也曾掀起降费潮,易方达等基金公司旗下货基也纷纷跟进调降,但相较于权益类基金的降费力度与进度,货币基金的费率改革仍显滞后。
对正经历“存款搬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费率差异的影响正被持续放大:当货币基金整体收益回落至1%左右区间,管理费率从0.2%到0.9%的差距,一年下来可直接转化为百元级的实际收益差。投资者看到的7日年化数字,既是市场利率的直观映射,更暗藏着产品费用结构与资产配置的深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