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的基民:有人翻红,有人割肉,也有人遇上了“太平间基金经理”

财经 (1) 2025-11-27 11:54:57

近日,一条小红书帖子引发共鸣。发帖人回看自己在2021年买入的一批热门主动权益基金,感叹其中一只“动都不带动的”,并给基金经理刘彦春贴上了“太平间基金经理”的标签。同样被提到的,还有朱少醒、蔡嵩松等当年最受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

情绪化的表达背后,是一批“山顶买入”的持有人在四年周期中的真实体验:同样是在2021年高位布局,如今这些明星基金和基金经理已经走向截然不同的路径——有人靠医药、科技反弹修复,有人仍深陷旧核心资产的回撤区间,也有人在监管和更迭中离开公募体系。

被批为“太平间基金经理”的刘彦春

在这条帖子中,刘彦春被提及最多——“一波牛市下来动都不带动的,到现在还亏50%”,从而被贴上“太平间基金经理”的标签。夸张的表达背后,对应的是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60108)在2021年高估值阶段后的长周期回撤。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年内收益刚刚转正,为0.4%;景顺长城绩优成长混合A(007412)、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混合A(260109)年内回报也仅在1%左右。若从2021年初高点算起,净值仍远低于当时水平,彼时买入的投资者可能仍承担逾五成的账面亏损。

持仓结构上,刘彦春仍维持“成长+消费”的框架,白酒龙头、医药服务类资产占比接近七成。与2020-2021年白酒板块的“全市场抱团”阶段相比,配置比例有所下调,但消费与医药仍是组合核心。

同样经历“旧核心资产出清”的张坤和朱少醒,投资者评价却有所不同,如朱少醒的产品被形容为“缓缓上涨,现在只亏10%”。三位经理的差异,更多来自对行业轮动节奏的理解与组合集中度的选择:有人坚持等待估值修复,有人则在行业景气变化中不断调整重仓方向。

从“蔡皇”到“蔡某”的蔡嵩松

在这批2021年被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中,“蔡经理”的故事最具戏剧性。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从投资者口中的“蔡皇”,到行情反转后在社交平台上被戏称为“蔡狗”,再到法院公告里的“蔡某”,已成为这一轮公募明星时代中最极端、也最少见的一则个案。

2019-2020年,他以极高仓位押注半导体产业链,诺安成长、诺安和鑫收益接近翻倍,规模迅速扩张。但行业周期在2021年反转,仅2022年一年,诺安成长亏损逾四成,蔡嵩松也由“蔡皇”跌落为被调侃的“蔡狗”。

如果把时间拉回2021年初再看一个完整区间,蔡嵩松在任期间的业绩表现,比很多投资者记忆中要复杂。截至他于2023年9月29日从公募产品卸任,诺安和鑫混合A(002560)、诺安成长混合A(320007)在2021年初至离任日的回撤,整体小于本文前文提到的几位明星经理的代表产品——同期刘彦春管理的绩优成长混合已亏损42.75%,诺安和鑫的区间跌幅则约为12.06%。

更具反差的是完整区间表现。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5年11月25日,诺安和鑫、诺安成长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约42.41%和2.26%,是本文样本中唯一区间收益为正的主动权益产品。今年以来,两者分别上涨33.76%和28.12%。

与净值曲线并行的,是蔡嵩松个人命运的急转弯。2023年9月,他因“个人原因”卸任诺安全部公募产品;2024年春,他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贿案被公开开庭并当庭宣判,成为严监管背景下首批被写进刑事判决书的公募顶流之一。

对2021年“山顶”买入的投资者而言,这段经历叠加在一起:人已经从季报署名和路演海报上消失,产品却在新的科技周期里率先从深坑爬出,成为账户中少数已经翻红甚至赚钱的品种。

评论区里的其他“明星”

在这位投资者的评论区,交银施罗德王崇以及泓德基金邬传雁也被一并点名,他们代表的是另一组从2021年山顶走下来的路径。

交银王崇的表现相对居中。交银新成长混合(519736)今年以来收益-0.19%,接近持平,近两年回报为-3.76%,自2021年初以来区间净值增长率约-23.70%,当前规模约48.9亿元。

从三季报持仓看,王崇在新能源、TMT、医药和可选消费之间做了更为分散的配置,、、、等均出现在前十大重仓中,既没有极端押注单一赛道,也未能在本轮科技行情中形成特别突出的进攻优势。

相比之下,泓德基金的邬传雁则已经离开公募,转战私募。其任内管理的泓德丰润三年持有期混合(008545)在2021年初以来的区间净值增长率约为-42.51%。在王克玉、李映祯接任后,组合逐步调整,近两年回报已修复至18.28%,今年以来约17.49%。

这三位经理过去都曾是公司“门面”,在规模和管理费收入上的贡献明显;但在行业“去明星化”趋势下,市场对个人品牌的依赖正在下降,更关注产品的持续性与体系化管理能力。

回到那位在社交平台上回顾持仓的投资者:同样是在2021年的高位买入,如今几位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已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有人受益于医药、科技的阶段性反弹,有人仍处在旧核心资产出清的漫长周期,也有人已经离开公募体系,开启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对公募行业而言,这也提醒着市场:依靠个人光环推动规模增长的时代正在远去,更强调团队、流程与风控的体系化管理正在成为主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