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襄阳正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大种业”)收到北交所IPO第二轮问询函。
相较于第一轮问询,监管层此次更尖锐地指向业绩“反常”波动、经销模式真实性、产能扩张合理性等核心矛盾。
业绩异常波动背后的经营隐忧
正大种业的经营状况引发了北交所的高度关注。2022年至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4.09亿元和3.80亿元,呈现"过山车"式波动。更为关键的是,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的9469万元持续下滑至2024年的8113万元,三年间降幅达到14.3%,显示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走弱。
然而,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却突然实现净利润同比55.8%的大幅增长,毛利率也在短期内提升近7个百分点。这一异常表现引发监管层重点关注,要求公司详细说明业绩"逆势反转"的具体原因,并质询是否存在通过调节成本、延期确认费用或向渠道压货等方式短期美化财务报表的情形。
深入分析发现,公司正面临核心产品青黄不接的严峻局面。曾经的主力品种正大999、正大12等已明显步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持续减弱。尽管公司声称拥有71个在售审定品种,但仔细审视可以发现,其中授权经营品种占比高达36.6%,自主研发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这种过度依赖外部授权品种的业务结构,不仅制约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更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经销模式真实性质疑再起
公司的销售渠道合规性问题在二轮问询中受到监管层的重点审视。数据显示,公司自然人客户占比超过60%,且大部分交易通过电话或微信等非正式渠道完成,缺乏规范的书面合同和订单流程。这种非正规的交易模式使得收入确认的可靠性存疑,中介机构对2022年收入截止性测试的核查比例仅为41.29%,未能达到充分验证收入真实性的标准。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经销商退货率从8.23%大幅攀升至13.84%,退货金额从883万元激增至4069万元,增幅高达360%。这一异常变化引发监管层质疑,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通过向渠道大量压货来虚增收入的情形。同时,公司种衣剂等关键物料的耗用量与产品产量之间的趋势出现明显背离,这一矛盾现象也需要公司给出合理解释。
产能扩张计划与市场现实严重脱节
尽管正大种业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资金3.63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但现有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却难以支撑这一扩张计划的合理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18.43%,即使在相对较好的2024年,产能利用率也仅为59.94%,这意味着公司现有产能已出现严重闲置。
与此同时,公司在国内种业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1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未建立起明显的规模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仍计划通过募投项目新增1万吨产能,这一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然受到监管层的重点问询。
仔细分析募投项目的具体规划,"襄阳核心试验站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用于建筑工程和设备购置,而非核心研发投入。虽然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表面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中合作研发占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让人对其技术储备和长期竞争力产生疑虑。
行业变革下的生存挑战
当前,种业正面临深刻的技术变革。随着国内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已有161个转基因玉米品种通过审定,行业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然而,正大种业受限于外商投资身份(公司控股股东为泰籍华人跨国集团——卜蜂集团),无法直接开展转基因品种选育与生产,这一政策限制使得公司在技术转型浪潮中处于被动地位。
虽然公司试图通过与、杭州瑞丰等企业合作来储备转基因技术,但在严格的政策壁垒下,这种合作难以帮助公司建立起核心的技术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内种业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8721家持证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在这种背景下,正大种业如不能尽快突破技术和市场瓶颈,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正大种业的二轮问询回复,将成为决定其IPO命运的关键。从监管层提出的问题来看,公司需要在业绩波动的合理性、销售模式的真实性以及扩张战略的可行性等方面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特别是在种业市场技术变革加速的当下,如何突破政策限制,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不仅是正大种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随着问询的深入,这家老牌种企的真实成色将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