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拖累致亏损93万元!东海基金澄清:母公司实则盈利30万元

财经 (5) 2025-08-16 01:51:35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栗鹏菲 叶青 北京报道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密集披露,其控股或参股公募基金公司的经营成绩单也渐次浮出水面。东海证券2025年半年报披露,其参股子公司东海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69.04万元,同比增长21.06%,合并报表后净利润亏损93.6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东海基金日前向《华夏时报》记者澄清:亏损主因是财务报表合并了子公司东海瑞京资产,若仅看母公司单体,则保持了约30万元的盈利。

合并报表致亏损,公募业务保持微利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海基金单体报表口径实现净利润30.04万元,同比由亏转盈;合并报表口径实现营业收入3269.04万元,同比增长21.06%;净利润亏损93.6万元,同比收窄82.82%。

针对半年报显示的亏损,东海基金迅速做出解释,明确表示合并口径的净利润包含了子公司东海瑞京的业绩。剥离子公司影响,仅以母公司单体财务数据衡量,东海基金在报告期内实际实现了30.04万元的净利润。这表明核心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仍具备一定的盈利韧性。

公开数据显示,东海基金单体报表口径在2023年、2024年两个年度均实现盈利。2021年至2024年期间,东海基金单体报表口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00.16%,合并报表口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80.99%。

债基撑起非货规模,权益产品长期疲软

Wind数据揭示了东海基金业务结构的鲜明特征。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管理的非货公募基金规模达284.20亿元,行业排名第91位。支撑这一规模的几乎全部是债券基金,规模高达280.88亿元,在公司非货基中的占比超过98%。正是依赖债券基金规模的持续攀升,东海基金近年才得以接连跨越百亿、两百亿的管理规模门槛。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权益投资能力的显著短板。部分权益产品长期业绩表现堪忧,例如东海祥龙A、东海科技动力A两只基金,截至2025年8月14日,过去3年的单位净值跌幅均超过20%,东海核心价值的同期跌幅逾35%。权益产品线的孱弱,债基“单腿走路”的模式,虽在短期内撑起了规模,其长期可持续性及抗风险能力仍存隐忧。

“中小基金公司资源有限,‘重债轻股’是常见的生存策略,短期内能稳住规模基本盘。”一位资深基金研究专家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道,但过度依赖单一资产类别,尤其当债市波动加剧或费率下行趋势延续时,盈利压力会陡然增大。

面对市场质疑,东海基金强调“资产配置”仍为其中长期核心战略。据披露,其固定收益及资产配置类产品近三年实现正收益客户占比超98%。具体来看,资产配置类产品秉持绝对收益理念,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7.18%,较业绩基准超额收益达6.42%;固收类标杆产品东海祥苏近三年收益率9.59%,夏普比率4.13,同类排名前1.08%。

值得关注的是,东海基金自2023年起已着手权益布局优化:以SMARTβ增强型指数策略为核心,年内新发两只权益产品。这种战略调整能否突破“债基依赖”瓶颈,仍有待市场检验。

股权变更持续推进,治理结构面临重塑

东海基金近年来的另一条主线是股权层面的变动与波折。东海证券半年报提及,2024年2月,东海基金成功引入苏州市相城区江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及常州市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两家新股东,合计增资1500万元。增资完成后,东海证券持股比例调整为45.8468%。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相关的工商登记变更及监管备案程序仍在进行中。

更棘手的挑战来自原股东深圳鹏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股权的处置。因涉及债务纠纷,深圳中院于2024年1月出具执行裁定书,冻结了鹏博实业持有的东海基金全部27.3053%股权。这部分股权随后被拆分为4.7026%和22.6027%两笔进行司法拍卖。其中,常州交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成功竞得4.7026%的份额。然而,评估价值逾3773万元的22.6027%股权(后调整拍卖起拍价至3018万余元)在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上却遭遇了三次流拍的冷遇。

东海基金在回应中表示,将持续关注股权事项进展,并通过健全的公司治理、稳健的业务经营、及时的信息披露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上述事项不会对东海基金日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长期关注公募行业股权治理的法律专家指出:“中小基金公司股权频繁流拍或折价转让,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预期和估值认可度的低迷。股权长期悬而未决或频繁变更,可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战略执行的连续性以及核心人才团队的保留带来潜在干扰。新股东引入和股权争议的最终解决,将是东海基金未来能否轻装上阵、聚焦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