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贴息“定向”经办 更多金融机构期盼入围

财经 (16) 2025-08-15 07:45:11

  消费贷贴息新政落地,23家金融机构“定向”承接消费贷贴息政策。对于入围的经办机构而言,有了财政贴息的加持,消费贷业务迎来拓展机遇,但也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和资金监管压力。一些未入围的金融机构,则盼着尽快享有政策红利。从近日国新办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来看,贴息政策覆盖面后续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影响消费信贷市场格局

  此次入围的贷款经办机构共有23家,主要是全国范围经营、客户规模较大的一些金融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23家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执行落实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有助于贴息政策在短期内快速惠及居民。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首批贴息金融机构名单,也是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客群有所不同,这就保证了贴息政策能够覆盖线上、线下,也能触达各类收入人群。”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说。

  深耕本地消费信贷市场的地方银行,未能从政策红利中“分一杯羹”。“有点遗憾。”一位地方银行人士说。

  错过这波政策红利,意味着失去了价格优势。一名农商行合规负责人表示:“财政贴息能够显著降低信贷成本,我们现在比较担忧的是,失去价格优势后,存量优质客户可能会流失。”

  平常离消费行为最近的信用卡机构,也无缘此次贴息政策。

  “我们很想参与这次贴息政策,但是很遗憾没有入围。”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总经理说,“现在整体评估下来,虽然政策期限只有1年,但是预计会对信用卡业务规模产生一定影响。”

  政策红利将引导贷款流向,影响行业格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表示,贴息贷款经办银行主要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有助于提高这些机构在消费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严防死守违规套利行为

  政策的初衷是“真消费”才能获得贴息,但在真金白银的优惠面前,也会滋生套利行为。

  对此,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8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贷款经办机构要健全信息系统,对从消费者相关资金账户直达商户的消费信息做到精准的识别,确保贴息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支持消费。

  对于入围的机构而言,也面临一些挑战,无形中提高了对其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首先,要简化业务流程,便利客户操作。近日,多家银行正在研究出台明确的操作细则。

  例如,在贴息政策答疑中提到,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该行自动开展贴息;对系统未能识别的,客户可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其次,要有效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遏制套利行为。一家国有大行的零售业务总监表示,银行要做到精准识别真实消费行为,但小额高频的日常消费很难被有效识别。从常理来说,需要贷款消费的,往往都是大额消费,相对来说较易识别,但是银行的工作量也会增加。

  “后续,须关注贴息贷款投放使用的合规性。”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分析称,要警惕以低息贷款置换利率更高的按揭贷款,叠加近期股票市场赚钱效应明显,也要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银行作为经办机构,要把好“第一道关”,压实主体责任。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建议,银行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贷前客户信用评估,做好用户画像,强化资质审查。在贷后阶段,通过定期检查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保障相关业务稳健发展。

  政策留有扩展空间

  此次贴息政策还留有一定空间,政策覆盖面有望进一步扩大,对于此次未能入围的金融机构而言,后续也可找到新的机会。

  一方面,贴息政策还有扩容的可能。正如廖岷所说:“政策到期后,我们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

  另一方面,央地财政协同留有空间。此次政策鼓励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他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扩大政策覆盖面。

  在地方财政层面,此前已有先例。例如,2023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会同四川省财政厅分阶段实施消费信贷贴息政策,对银行机构向省内居民发放1年期及以上、贷款用途为汽车购置、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等四类商品的线下消费贷款,财政部门按照年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给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贴息,有效促进了贷款投放和消费增长。

  “下一步,应加强央地协同,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对属地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扩大贴息政策覆盖面和可得性。”董希淼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