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贻可勉励考生:握紧人生发球权
【邱贻可勉励考生:握紧人生发球权】6月25日,全国多地高考放榜,人生岔路口?别慌!紧握“发球权”。邱贻可勉励考生:握紧人生发球权。在一段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分享视频中,邱贻可面带微笑,眼神坚定而明亮,缓缓开口说道:“哪能想到二十年后我会被人叫‘老太阳’。”这句话带着几分调侃,又满是岁月沉淀后的豁达。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目光扫向镜头,仿佛在与每一位观众对视,问道:“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别人说‘这场很关键’?”那语气,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直直叩问进人心深处对“一考定终身”的恐惧。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从学生时代起,我们就被无数次告知“这场考试很关键”“这次机会很重要”,仿佛每一次的成败都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高考,更是被视为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望和学生的梦想。邱贻可的这一问,无疑让许多在高考放榜之际迷茫、焦虑的考生感同身受。然而,邱贻可并未让这种迷茫和恐惧蔓延,他随即挥出更有力量的一拍:“但如果你问我人生最重要的比赛是哪一场?我永远都会说是下一场,无论精彩还是遗憾都无需回望!”这一番话,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笼罩在考生们心头的阴霾。是啊,生命从不只在一张球台上定格。高考,固然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回合,它或许能决定我们进入哪所大学,开启怎样的求学之旅,但它绝非人生的终局之战。
面对人生的赛程,我们究竟该如何紧握那珍贵的“发球权”呢?
首先,是选择的主动权。当高考分数尘埃落定,志愿填报、复读抉择,亦或是另辟蹊径去探索其他的发展道路,每一个选择都摆在我们面前。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自主的判断与定夺。邱贻可的“下一场”哲学,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是对沉溺过往的否定,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拥抱。考场上,每一分的得失已然成为定局,无论我们为那一分付出了多少汗水,无论那一分是让我们欣喜若狂还是黯然神伤,都已成为过去。但志愿表上的每一笔抉择,却实实在在地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是我们此刻重新夺回的发球权,是我们掌控人生走向的关键一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规划,慎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行动的出击权。对于那些取得高分的考生来说,切莫沉醉于昨日的荣光之中。高考的成功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里程碑,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而对于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也不必困于悔恨的泥沼无法自拔。人生没有回头路,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邱贻可的“老太阳”称号并非一日之功,那是他持续挥拍、不断努力的结果。无论高考的结果如何,行动才是对发球权最响亮的宣告。在高考之后的人生旷野上,我们拥有无限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选择去创业,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还可以选择去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我们选择如何奔跑、如何扎根、如何向上生长,才真正决定了人生风景的壮阔程度。
最终,是定义的自主权。世俗常常以单一的标准来丈量一个人的成败,比如高考分数、工作收入、社会地位等等。然而,生命的丰富程度远超任何量杯所能衡量的范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和价值。邱贻可的“下一场”精神,将成功定义为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真正的发球权,在于我们能否如邱贻可那样,永远以“下一场”的昂扬姿态,去定义自己的精彩与价值。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不必为了迎合世俗的标准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高考放榜,从来不是结束,而是你真正握紧发球权、主宰人生走向的开始。发球权在手,你便不再是命运之球被动滚动的标靶,而是主动旋转其轨迹的造物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球的落点、速度和旋转,掌控比赛的节奏。
紧握这份发球权,勇敢挥拍吧!无论下一分球台在何处展开,是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是在社会的舞台上,你都有能力打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弧线。因为生命最激动人心的比赛,永远是下一场。让我们带着这份勇气和信念,向着未来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邱贻可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4岁半时,受母亲陈明虔(全国建工系统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和团体冠军)的影响,他慢慢喜欢上了乒乓球。6岁开始打球,9岁就在成都市运动会夺冠,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96年,他入选四川省队,随后去青岛训练三年,又重返四川省队。2002年,邱贻可进入国家二队,同年获得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21岁以下年龄组)男单冠军,并在男子18岁以下世界排名中位列第一。2003年,是邱贻可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年。他入选国家一队,并出征第47届世乒赛。在男单第二轮比赛中,面对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国名将波尔,邱贻可在0 - 2落后的绝境下,连扳4局,以4 - 2的比分战胜了波尔,震惊世界乒坛。这一战,让他一战成名,为中国男单扫除了夺冠路上最大的障碍,也让他获得了“打虎英雄”的称号。尽管在1/4决赛中1 - 4不敌师兄孔令辉止步8强,但他的名字从此被人们铭记。同年10月,在城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决赛中,他与郑长弓搭档夺冠,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又添一抹亮色。
然而,邱贻可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此后,他多次因违反队规受到禁赛处罚。在国家队和俱乐部期间,禁赛期似乎比打球时间还要长。这使他的进步变得缓慢,被队友超越,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在2004 - 2009年间,他在多项赛事中成绩不佳,如2004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男单和男双半决赛均落败,2005年、2007年世乒赛混双半决赛均失利等。但邱贻可并没有在低谷中沉沦。禁赛期间,他白天泡在球馆研究录像,分析对手的战术和自己的不足;晚上自学萨克斯,竟考到专业七级证书,还在成都艺术宫办了演出。更重要的是,他把对乒乓球的理解融入战术研发,从发球套路到相持策略,攒下厚厚几本笔记。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解锁了“反向成长”模式,也为他日后的执教生涯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2014年2月27日,邱贻可正式退役。退役后,他担任四川省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开启了执教生涯的新篇章。在他的带领下,四川女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6年9月,在乒乓球全国锦标赛女团决赛上,邱贻可率领四川队以3 - 1战胜山西队,首次夺得全国最高赛事女团冠军。随后,他指导的四川队球员朱雨玲夺得该届赛事女单冠军。2017年9月1日,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中,邱贻可执教的四川队以3 - 1战胜黑龙江队,历史上首次获得全运会女团冠军奖杯。
2019年2月,邱贻可出任中国女乒一队教练。2022年2月起,他担任孙颖莎的主管教练。当时的孙颖莎正处于技术瓶颈期,邱贻可针对她的情况,运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战术经验,为她量身定制打法。他强化孙颖莎的反手技术,提升其进攻能力和对抗性。同时,他还采用幽默教学法缓解孙颖莎的压力,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训练和比赛。在邱贻可的悉心指导下,孙颖莎技术更加全面,心理更加坚韧。从2022年到2024年,孙颖莎在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世界排名从第10跃居第一。2023年1月,邱贻可当选国家队教练员,分管孙颖莎、蒯曼等队员。2024年7月,他作为教练入选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乒乓球项目人员名单,助力中国乒乓球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
邱贻可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国家队教练的工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风光,每天6点多开始出操,7点多吃完早餐集合,9点钟训练,下午训练,练完以后还有一节,晚上再训练,每天都这样忙碌而充实。但他始终坚守初心,热爱着乒乓球事业,愿意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邱贻可依然活跃在乒乓球执教的一线。他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为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