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搞钱基地测评)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今天,食悟君看到一篇IP是陕西的短文,作者回忆当年应聘蒙牛的场景。通过笔试,一面、二面,到终面的时候,就剩下两个人了:一个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另一个是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女孩。
最终面试这两位女孩的是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上述这篇文章的作者进门后,用中英文作了自我介绍。随后,牛根生问她是哪儿的,她回答老家是锡林郭勒盟的,老牛说锡盟羊肉很好吃啊。随后唠了一会家常。据这位女作者回忆,牛根生是非常和蔼的。
但最后,被蒙牛录取的的是另外那个女孩。不过,对于面试表现相对逊色的上述文章作者,“牛根生依然面带微笑,非常有涵养,也非常客气”。
刚才查看了一下这位作者的微信公号,其实就是她的个人日记而已,有一篇没一篇的写,阅读率也不怎么高,只是偶尔记录一下所见所闻。
但这篇短文却格外吸引食悟君的关注,因为我们可以从一位“过客”旁观者那里了解到2006年牛根生及蒙牛的发展瞬间。
食悟查了查,2006年4月24日,蒙牛成为香港迪斯尼在中国内地惟一的战略合作伙伴。蒙牛将作为香港迪斯尼独家指定乳制品供应商,另外双方还将进行一系列品牌合作。
这项品牌合作是蒙牛2005年超级女声创造营销奇迹后,蒙牛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又一项大动作。
因此,为了筹备2006年4月24日蒙牛牵手香港迪士尼的活动,蒙牛方面提前招聘一个英文助理。而这也正是上述那位刚毕业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籍女大学生与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一次面试。
文章到这里,如果画上句号,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过瘾?
反正食悟君自己没写嗨,觉得也不过瘾。
接下来,我们继续聊点什么呢?今天傍晚外面遛弯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伊利、蒙牛这对“乳业双雄”的两位创始人,如今都背井离乡,都不能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
难道你不觉得很耐人寻味吗?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乳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成熟的波澜壮阔进程中,伊利与蒙牛的“双雄争霸”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郑俊怀与牛根生,曾以各自的商业智慧在呼和浩特这片乳业沃土上书写传奇,将地方小厂打造成全国乳业巨头。
然而如今,两位乳业枭雄却双双背井离乡:郑俊怀远走他乡,二次创业并未东山再起;两次入狱,出狱后仍然身在异乡,但早已年迈;牛根生退出蒙牛后,远赴海外,辗转于加拿大与中国香港,尽管偶尔传出一些投资方面的新闻,但这位乳业传奇其实再也回不到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个人选择、行业环境变化与时代转型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背后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深刻命题。
郑俊怀:二次创业,两度入狱,国企掌舵人偏安东北一隅
1983年,郑俊怀从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调入回民奶食品总厂任厂长。这个回民奶食品厂就是伊利公司的前身,郑俊怀接手时的回民奶食品厂,总资产40多万元,职工七八十人,负债37万,连年亏损,濒临倒闭。
他从面包、冰棍儿这两个生产线入手,搞内部承包责任制,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使得工厂内部职工的竞争达到白热化。厂子第一年就扭亏为盈,第二年就盈利4万元。
凭借着敢闯敢试的魄力,郑俊怀带领团队从雪糕生产切入市场,率先引入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打造 “伊利” 品牌,推动企业完成从地方国企到全国乳业龙头的蜕变。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乳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郑俊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乳业教父”。
然而,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国企身份带来的股权困境逐渐凸显。
2003年3月,伊利大股东呼市财政局将其持有的14.33%的股权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转让价款为人民币2.8亿元。而金信信托被疑为当时伊利时任董事长郑俊怀等人代为持股,帮助其完成管理层收购。
郑俊怀2004年和伊利独董俞伯伟之间的矛盾爆发,后者公开质疑郑俊怀违规投资国债等一系列问题。2005年,郑俊怀与其他4名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捕,主要犯罪事实为挪用伊利股份托管企业的1500万元贷款以及150万元借款。
2005年,郑俊怀被包头市中级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服刑期间,他经过两次减刑于2008年提前出狱,但与伊利的股权纠纷并未终结。
2011年,年近六旬的郑俊怀远赴牡丹江,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二次创业,试图在乳业领域东山再起。
然而,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2018年,“某人失联谣言案”爆发,伊利集团在官网发布万字公开信,公开举报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称其“索要巨额犯罪所得不成,动用最高检某原副检察长等人施压,长期造谣迫害伊利;原国家级领导、多位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充当郑俊怀保护伞,人为抹掉2.4亿犯罪事实,运作假减刑;14年来无人敢处理。”
2019年11月4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裁定向郑俊怀送达,同日,已对郑俊怀收监,继续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刑期为2019年11月4日至2022年2月16日。
历经两次牢狱之灾,这位乳业教父早已身心俱疲,但年迈的他如今并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因为他的儿子还是红星乳业的关键股东。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不是他想回就回的。
众所周知,呼市属于蒙西,无论是饮食还是语言,都自成一派,并不像蒙东那样挨着东北,所以,郑俊怀想完全适应东北酸菜锅和铁锅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想必,老爷子现在每天早晨爬完北山公园,一定非常怀念家乡的烧麦和早茶。
牛根生:出走伊利,缔造蒙牛神话,草莽英雄如今隐退海外
牛根生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伊利,从洗瓶工一路晋升至副总裁,成为郑俊怀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主导了伊利液态奶业务的崛起。
然而,随着权力与声望的提升,他与郑俊怀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在1999年被迫离开效力16年的伊利。按照当时的约定,他需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且两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但牛根生并未放弃乳业梦想。1999年,他带着从伊利离职的核心团队,在呼和浩特成立蒙牛乳业,凭借“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创新模式,通过“超女”营销、“航天员专用牛奶” 等经典案例,迅速打开市场。短短8年时间,蒙牛从行业倒数跃升至中国乳业冠军,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增长奇迹。牛根生也以“裸捐”承诺、“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成为民营企业家的标杆人物。
蒙牛的快速扩张背后,隐藏着资本运作的巨大风险。2008年事件爆发后,蒙牛陷入困境,虽凭借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的联合注资得以纾困,但也开启了央企控股的转型之路。2009年,中粮集团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2011年,宁高宁出任董事会主席,牛根生逐步淡出管理层;2021年11月,牛根生彻底辞去在蒙牛的所有职务。
退出商界后,牛根生于2017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与蒙牛老搭档孙先红共同成立 “新西方教育科技公司”,专注于中文国际教育。这家公司创新中文教学方法,让学员在30小时内就能实现简单对话与书写,首批毕业典礼还获得加拿大媒体关注。
不过,相较于创业时期的高调,牛根生在海外的生活极为低调,除了偶尔参与教育相关活动外,几乎不再涉足商业领域。关于其“不敢回国”的传闻并无官方实据,但从其长期定居海外、极少回国的状态来看,老牛显然是选择了远离家乡的商业纷争与舆论漩涡。
乳业双雄创始人背井离乡背后的深层原因探析
郑俊怀与牛根生的命运沉浮,是中国乳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乳业处于高速扩张期,市场需求旺盛但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奶源争夺中的恶性竞争、资本运作中的违规操作、质量管控中的漏洞百出,构成了当时行业的真实写照。
2008年事件的爆发,本质上是行业野蛮生长的必然结果,而郑俊怀的MBO、牛根生的品控、财务危机,都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体制转型的阵痛则成为两位创始人背井离乡的直接导火索。
伊利作为国企背景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管理层利益诉求的矛盾,郑俊怀的MBO尝试恰好触碰了国企改制的政策红线。
而初创的蒙牛作为民营企业,在经历行业危机后,选择引入央企控股以获得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这一转型必然导致创始人话语权的丧失,牛根生的退出成为公司体制选择的必然结果。
两位乳业双雄创始人的境遇,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早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首先是规则体系的不完善与政策的波动性。郑俊怀所处的国企改制时期,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MBO既无明确支持也无严格禁止,这种模糊地带让企业家容易陷入合规风险;而牛根生经历的政策监管从宽松到严格的转变,也反映出监管尺度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最后是代际传承与治理转型的缺失。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在发展初期都带有强烈的“创始人个人色彩”,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当创始人的管理能力无法适应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需求时,企业要么陷入内部纷争,要么引入外部力量导致创始人出局。郑俊怀与牛根生都未能完成从“个人主导”到“制度主导”的转型,最终只能以离开的方式谢幕。
食悟说两句:对于中国乳业的拓荒者、缔造者,无需唏嘘,保留一份敬意
郑俊怀与牛根生的背井离乡,是个人选择与时代浪潮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曾是中国乳业的拓荒者,用商业智慧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让牛奶走进亿万家庭;但同时,他们也带有时代赋予的局限性,在规则意识、风险管控与企业治理上存在明显短板。
两人的命运轨迹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规则经济,企业家既要敢于创新突破,更要坚守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企业发展既要抓住时代机遇,更要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治理体系。
对于郑俊怀与牛根生而言,背井离乡或许是无奈之举,但他们在中国乳业发展史上留下的印记,以及其命运背后折射的时代命题,值得每一位后来者思考和借鉴。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