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搞钱基地测评)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食悟仔细看了看,原来今年7月1日就拿到清洁标签产品认证证书了,从9月开启产品包装焕新的时候就开始宣传这个证了。但选在三季报发布节点再次拿这个证说事,明显是在对冲业绩持续下滑的负面“利空”。
但千禾味业创始人、董事长伍超群似乎太低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理解能力了,这份所谓中国调味品行业首张清洁标签认证证书,不就是千禾味业在面临业绩下滑和政策收紧双重压力之下的自我救赎嘛。伍超群和他的千禾味业,在政策过渡期赶紧给消费者编了一则新故事,就赌你爱听!实则换汤不换药。
今天,我们就从评选标准、权威公正性的视角,去好好说一说千禾味业煞费苦心拿到的这张清洁标签产品认证证书。
评选标准的模糊性与行业认知差异
该认证依据的是团体标准,属于自愿性认证体系,而非国家强制性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通常由行业协会主导,其严谨性和普适性可能弱于国家标准。
尽管认证标准宣称对标欧盟,但欧盟清洁标签允许使用部分天然添加剂(如E编码物质),而中国的认证体系更强调 “中文名称可识别” 和 “零人工添加”。这种差异导致认证结果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存疑,可能沦为企业本土化营销工具。
千禾产品此前因原料带入镉元素引发舆情,尽管符合国家标准(GB 2762),但清洁标签0级认证是否将此类 “非人为添加但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纳入评估范围尚未明确。消费者对 “清洁” 的期待往往超越合规层面,要求更严格的风险管控。
权威性与公信力存在多重疑问
给千禾味业认证的机构,其认证业务涉及商业合作,可能存在利益关联风险。例如,CQC在给千禾味业颁发认证的同时,也为鲁花、喜多多等企业提供同类认证服务。此外,CQC的认证流程未完全公开,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难以消除 “认证商业化” 的质疑。
千禾强调 “中国调味品行业首个清洁标签0级认证”,但这一宣传可能夸大了认证的稀缺性。事实上,其他企业(如鲁花、喜多多)已在相近时间获得同类认证,且等机构的清洁标签认证体系(如五星级标准)对添加剂的限制更严格。千禾的“首个”更多是基于认证机构的差异化选择,而非行业普遍认可的突破性成就。
该认证发布于国家禁用“零添加”标签的政策过渡期(2027年3月截止),千禾试图以“清洁标签0级”替代原有宣传策略。这种“标签替换”被质疑为规避政策风险的权宜之计,而非真正的品质升级。
部分消费者认为,企业应专注于提升产品实质安全性,而非通过认证话术转移焦点。
市场宣传与实际价值的错位
千禾将认证与“配料干净”“对齐发达国家水平” 等标签绑定,试图塑造高端形象。然而,消费者对“0级”标识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人误认为其等同于“零污染”或“绝对安全”,而忽视认证的实际范围。此前镉含量事件已削弱品牌信任,此次认证若无法有效解决原料风险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公众质疑。
尽管千禾完成包装焕新(将配料表前置),但渠道反馈显示消费者对新标识的接受度偏低,部分经销商担忧“产品卖不动”。这反映出认证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认可,可能源于认证标准与消费需求的脱节——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实质安全性(如无重金属残留),而非单纯的添加剂控制。
清洁标签认证的兴起,本质上是企业应对政策收紧和消费升级的竞争策略。千禾通过“首个认证”抢占舆论高地,最终目的还是想寻求差异化,但这种标新立异的举措,或许短时间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但归根结底品质还是王道。
今年3月份的那两次舆论风波,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新任,接下来千禾味业如果再出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的耐心终归是有限的。
食悟观点:千禾味业的清洁标签0级认证,折射出中国食品行业在健康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千禾味业急于通过认证构建差异化壁垒,却忽视了认证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政策导向与消费需求存在认知断层,导致 “合规” 与 “安全” 被混为一谈。
接下来,清洁标签认证需从以下方向改进:一是推动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的衔接,明确风险评估边界;二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增强认证过程透明度;三是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将重金属、农残等指标纳入认证范围。
唯有如此,清洁标签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健康选择的可靠依据,而非企业营销的话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