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雷科技)
全球 PC 市场,又热闹了起来。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 IDC、Counterpoint Research 和 Gartner 的最新报告,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了 8%,PC 行业难得迎来了一次爆发。而几乎所有市场研究机构都给出了相似的结论:增长的核心,不是新品创新,而是一场由 Windows 10 正式退役引发的集体换新。
这波「退役潮」时间线非常明确。
微软在本月 14 日正式停止了对 Windows 10 的支持,在此之前,若不升级将面临安全与合规风险。尽管微软还提供了 Windows 10 ESU(扩展安全更新)继续获得一年安全补丁的选项,但也只是作为临时的过渡方案,尤其是对许多仍运行 Windows 10 的政企和教育部门,这不存在「要不要换」的问题,而是「何时换」的问题。
于是顺理成章之下,PC 市场在 10 月前的第三季度被「系统生命周期」重新点燃。厂商库存迅速去化、企业采购批量提速,教育与政务标案密集释放,全球 PC 市场在短短一个季度内重新活跃起来。
但有趣的是,在同一波换机浪潮中,有人吃饱,也有人跌倒。
各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虽然略有差异,但报告都显示,联想作为全球 PC 龙头在这一季度交出同比 16% 以上的亮眼增长,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另一家 PC 巨头戴尔,却在这场「必换周期」中大幅掉队,增长极其微弱,甚至 Counterpoint 给出的数据是:
同比下滑 0.9%。
不过最让人意外的是,苹果 Mac 作为非 Windows 阵营也在这场 Windows 10 退役潮中吃到了「蛋糕」,出货量同比猛增 15% 左右。与此同时,全部前五大 PC 厂商也在进一步挤压其他厂商,Counterpoint、Gartner 均显示 Other(其他厂商)份额继续缩小。
而这一轮「退役潮」,还远未结束。据 Counterpoint 数据,全球有近四成 PC 仍在运行 Windows 10,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设备都将未来一年集中进行更新换代。
如果说 PC 市场的这一轮增长是一场「爆发」,那引线无疑是 Windows 10 的「退役」。
早在 2023 年微软便明确宣布,Windows 10 将于 2025 年 10 月 14 日终止支持(EoS)。这意味着,从那一天起,微软将不再为该系统提供功能和安全更新。对于普通用户,这或许只是一次例行更新。但对于政府机构、金融企业和跨国公司来说,意味着系统漏洞无法修补、合规认证可能失效。那是一种「安全层面的强制更新」:
可以延迟,但无法逃避。
微软确实提供了所谓的「扩展安全更新服务」(ESU),允许部分用户继续获取补丁,但那只是临时措施,且需要额外付费。更关键的是,许多旧设备压根不符合 Windows 11 的硬件要求——缺少 TPM 2.0 芯片、CPU 代际过老,无法直接升级。对于 2018 年前后的 PC 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换机。这也让「退役潮」从软件问题,变成了一场覆盖全球的硬件换新行动。
于是,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大型企业纷纷启动「更新换代」。按照 Counterpoint 数据,全球约四成存量 PC 正在进行换新,而主导采购决策的正是这些对安全性和可控性最敏感的机构。这也解释了为何 Q3 的增长主要来自商用市场——不是消费者对现在的 AI PC 有多热情,而是政企 IT 部门在执行「最后期限」。
不过,这次换机潮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动响应。它与 AI PC 的兴起几乎完美叠加,这也能说明苹果 Mac 为什么会在这次 Windows 10 退役潮中成为主要受益者,先按下不表,后文再行展开。
事实上,自从高通、英特尔和 AMD 在 2024 年陆续推出具备独立 NPU 的平台后,AI PC 逐渐成为 Windows PC 乃至 Mac 的新叙事。厂商与企业 IT 部门都意识到,这次换机不仅是为了安全合规,也要为未来做准备。
虽然当下 AI PC 的应用更多还停留表层,但 IDC 甚至预测,2025 年 AI PC 将占全球出货的 31%,约 7700 万台,而真正具备端侧 AI 能力的 AI PC 则成为很多企业的新标配。换句话说,企业也在借着更新换代的契机,为 AI 时代打地基。
当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节奏差异并不相同。IDC 认为亚太市场(包括日本和中国)的集中更新,是这一轮增长的核心动力,也带动了主要厂商的出货量大增。相比之下欧洲市场多为渐进式更新,北美市场受采购受预算和关税预期影响,新兴市场则选择通过 ESU 延期或局部更新的方式延长 Win10 生命周期,延迟了短期爆发。
日本的需求爆发其实不止于 Windows,跟据 Canalys 的报告,今年第二部分受益于日本的 GIGA 学校(数字化教育)计划,Chromebook 在日出货量就出现了超过二十倍的激增。
上周(10 月 21 日)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也指出,仅 8 家厂商(包括苹果、联想、富士通、松下等)9 月在日 PC 出货量就暴增 86.4%至 144.5 万台,连续第 15 个月同比增长,也创下新高。相比之下,IDC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美洲市场仅有 1% 的同比增长。
但无论是为了安全合规的被动升级,还是主动升级,Windows 10 退役下的这一轮 PC 大爆发,显然不只是换一个系统继续运行。
赛博朋克开创者、《神经漫游者》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有一句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Windows 10 设备升级换代背后的巨大需求,自然不是一场「大锅饭」,能拿到多少说到底还是要各凭本事。以 Counterpoint 的数据,联想、华硕、苹果均取得了大幅增长,就连惠普也拿到了 10%的同比增长,仅有戴尔同比微跌 0.9%。
同为全部 PC 巨头,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一方面离不开「大势」。正如前文所提,在最近这轮 Windows PC 换新中,戴尔最主要的北美市场并非主力,并没有带来增长上的助力。相比之下,北美市场之于联想固然同样重要,但在全球市场相对均衡,尤其是在这轮需求集中爆发的日本及亚太市场,联想(含 NEC、富士通)早在 2017 年就做到了市场第一。
另一方面,从产品层面看,联想几乎是最早完成 AI PC 全系列覆盖的厂商之一,ThinkPad、ThinkBook、Yoga、IdeaPad 乃至一体机、迷你机全面更新,不论是搭载英特尔 Core Ultra、AMD Ryzen AI 300,还是高通骁龙 X Elite,都具备 NPU、本地 AI、TPM 2.0 等政企必需的硬件条件。企业在统一升级时,可以无缝迁移至 Windows 11 + AI 平台。
而苹果的增长看似偶然,却是某种程度踩中了时代节奏。这背后的关键,不是操作系统,而是芯片与架构的领先。
虽然从 M1 开始,苹果就全面转向统一内存架构(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UMA),但直到 AI 大模型的兴盛才让更多人看到了 Mac 上统一内存架构的真正价值。简单来说,大模型推理本质上需要大量数据的转移,尤其在异构计算下更容易面临带宽问题,统一内存架构下则不需要在 CPU、GPU、神经网络模块之间复制权重 ,能节省大量容量与时间。
所以尽管在绝对算力和带宽下都远不及高端独立显卡和计算卡,但 Mac 确实在端侧运行大模型上有着不小的优势。AMD 在 AI MAX 系列也在跟进采用类似的统一内存架构,通过让 CPU、GPU 共享同一片内存,从而大幅优化异构计算下的带宽效率。
当企业和创作者开始评估「未来三年甚至更久需要怎样的设备」时,很多人发现——Mac 不仅续航强、发热低,更适合 AI 推理。比如 M4 Max 可提供高达 128GB 统一内存、546GB/s 带宽,能直接加载和运行大语言模型,图像与文本处理性能远超传统 PC。对于开发者、设计师、视频创作者而言,这是生产力的自然升级。
所以换句话说,苹果并非直接搭上 Win10 退役的顺风车,而是凭自身硬件和生态的「AI 适配力」,在系统更迭的窗口期吸走了一部分高端用户的预算。另一方面,这证明了一个新的趋势:AI 需求正在重新定义所谓「PC 的价值」。
在 PC 行业,周期性回暖并不稀奇,但像这次这样,由系统退役推出来的繁荣,却不多见。Windows 10 的终止支持,让全球数亿台设备被迫进入更新周期,也让整个产业集体按下「重启键」,但不是每一家都能趁势起飞。
联想、惠普、华硕都吃到了规模与结构的红利,靠全价位 AI PC 和服务能力承接了换机洪流。苹果靠架构优势与 AI 适配力,硬是在 Windows 阵营中独得一大块蛋糕。但这场「被动换新」的热潮,可能也是一次考试——考的是谁真正准备好了 AI 时代的下半场。
不是 Windows 10 的退场,而是当全球 PC 用户从「要换」变成集体「想换」,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拐点。届时,新的赢家,或许又会重新洗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