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41)分拆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冲击“MEMS港股第一股”,同期斥资近百亿元收购精密制造企业。
《财中社》注意到,实控人姜滨家族累计套现超百亿元,其密集资本运作引发市场对其战略意图的审视。
曲折上市路:从创业板折戟到再战港股
作为歌尔股份的子公司,歌尔微电子(下称“歌尔微”)2025年7月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目标成为“MEMS港股第一股”。其上市之路颇为坎坷:2017年从歌尔股份内部研发部门独立,2019年完成微电子业务整合,业务涵盖声学传感器、光学MEMS、VR/AR等领域;2021年12月,歌尔微首次尝试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年10月通过审核,却因疫情和市场环境等因素于2024年5月撤回申请;2025年1月转向港交所,首次递交招股书失效后,7月再度递交。
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歌尔微营收分别为31.21亿元、30.01亿元、45.36亿元,净利润为3.26亿元、2.89亿元、3.09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1.2亿元,净利润1.16亿元。市场分析认为,歌尔微的技术实力为其IPO提供支撑,据灼识咨询数据,其声学传感器2024年市场份额达43%,位列全球第一,产品广泛应用于苹果AirPods Pro降噪和Apple Watch血氧监测。然而,2023年收入与净利润双降,凸显市场竞争和客户订单波动的压力。
但市场份额优势并未转化为盈利能力,歌尔微的盈利指标并不出色,毛利率明显低于上市同行,2025年一季度的毛利率仅20.6%,而同为MEMS传感器行业的(688286)、(688002)、(688665)2025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25.98%、45.95%和43.5%。
此外,为筹备上市,2021年歌尔微引入青岛国资、(601066)等15家机构,融资21.5亿元,估值超200亿元。部分机构签订对赌协议,约定2023年6月底前未上市需回购股权,这些协议后被清理,为港股IPO铺路。股权结构显示,目前歌尔股份持股83.4%,姜滨家族通过歌尔股份和歌尔集团间接控制86.87%。
频繁的上市尝试,折射出歌尔微对资本市场资源的高度渴求。
苹果依赖症:高度依赖五大客户
歌尔微与母公司歌尔股份深受“苹果依赖症”困扰。2022-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歌尔微来自苹果(AAPL)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1%、49.4%、62.3%和62%,而歌尔股份2024年苹果订单占比31.96%,仍是第一大客户。苹果订单带来稳定收入,但也使两家公司业绩高度同步。2022年,歌尔股份因AirPods Pro 2良品率问题遭苹果砍单,净利润从42.75亿元骤降至17.49亿元,股价全年下跌68.7%;同期,歌尔微业绩也出现波动。
为降低单一客户依赖,歌尔微尝试拓展汽车电子等新领域,如为蔚来(NEO)ET7提供车载麦克风模组,客户名单还包括荣耀、三星、谷歌等30余家品牌。然而,新业务占比有限,苹果仍是核心收入支柱。市场分析认为,高度依赖单一客户使歌尔微抗风险能力脆弱。
歌尔微来自前五大客户收入的集中度也颇高,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占总销售额比重由75.5%提升到了80.5%,存在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
此外,歌尔微与歌尔股份关联交易显著,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向歌尔股份销售金额分别为3.55亿元、3.69亿元、3.35亿元和0.55亿元,采购和应收款项也维持高位,独立性问题或成为监管关注焦点,也令外部投资者对其治理边界和内部交易风险心存疑虑。
百亿收购下的资金隐忧:扩张还是豪赌?
与歌尔微IPO同步,《财中社》注意到,歌尔股份宣布拟以104亿港元(约95亿元人民币)收购香港联丰商业集团旗下米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和昌宏实业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优势明显,2024年合计营收91.1亿港元。
有观点指出,随着AI眼镜、VR头显等终端需求增长,精密结构件市场潜力巨大。歌尔股份2024年精密零组件业务营收150.51亿元,同比增长15.85%,毛利率达21.51%,收购将显著扩大业务规模。
然而,巨额收购资金来源备受质疑。2025年一季度末,歌尔股份货币资金217.44亿元,但负债率达56.05%。自上市以来,公司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募资292.53亿元。市场分析认为,高负债率下的大规模收购可能加剧资金链压力,整合风险亦不容忽视。
歌尔股份称将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市场对其财务稳定性保持警惕。如此激进的扩张策略,是否为深思熟虑的布局?
姜滨家族的资本腾挪:百亿套现引争议
一边高调推动IPO与收购,一边频繁减持与股权质押,姜滨家族的策略愈发清晰。
20多年前,姜滨所在的国营厂子倒闭,这位下岗技术员“下海”开始创业,姜滨与妻子胡双美2001年创办歌尔股份,从山东一间麦克风小厂干到了年营收破千亿的全球智能硬件巨头,2008年上市后进入苹果供应链,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2年起,姜滨减持约37.72亿元,弟弟姜龙减持约6.41亿元,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转让套现16.32亿元,可交换债变现32亿元,分红收益约10亿元,累计套现超百亿元。2025年财富榜单显示,姜滨家族财富达270亿元,位列山东上市公司榜首。
姜龙的退出更引人注目。2023年4月,他辞去歌尔微董事长及歌尔股份总裁职务,以2327万元将歌尔微1.85%股权转让给歌尔股份,随后质押歌尔股份6500万股,市值约19.13亿元,质押用途为“个人资金需求”。
部分投资者质疑,此轮分拆与IPO是否更多服务于“家族变现”而非产业升级。频繁套现和高额质押,为公司治理增添不确定性,姜滨家族的资本操作虽合规,却难免引发市场对其“明为上市、实为减持”意图的揣测。
MEMS第一股的空心化隐忧
歌尔微的供应链风险不容忽视。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向最大供应商英飞凌采购占比由52.7%增长至59.1%,并且采购自前五大供应商的金额占比达到了76.1%。芯片技术壁垒高,全球供应商有限,短期内难以打破依赖。尽管自研芯片出货量占比从9.9%提升至30.3%,但外购成本挤压毛利率至低于同行。此外,英飞凌正面临专利诉讼,进一步增加供应链不确定性。
短期技术跟跑与长期供应链依赖,反映出歌尔微虽为“MEMS第一”,却仍未摆脱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风险。
目前全球MEMS中高端市场主要由海外大型企业主导,高端MEMS麦克风芯片市场主要被英飞凌和楼氏电子占据,而压力传感器领域则主要是博世、泰科电子和英飞凌。
在国内市场,敏芯股份在MEMS芯片设计和工艺制造方面具有多种品类的能力,实现了MEMS传感器全生产环节的国产化。尽管其在声学传感器赛道的市场份额不及歌尔微,但其MEMS麦克风芯片的出货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仅次于英飞凌和楼氏。
竞争加剧令歌尔微部分业务正面临毛利率下滑的压力。其中,传感交互模组的毛利率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25.6%降至2025年同期的16.6%,这主要是由于低毛利率的游戏手柄传感交互模组产品的销量增加所致。此外,压力传感器业务的毛利率也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38%下降至30.6%。
歌尔微计划通过IPO募资3亿-5亿美元,重点投向传感器研发、产能扩张及AI算法开发,试图降低对苹果和供应商的依赖。然而,技术自主化需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供应链格局。港股市场对财务透明度和公司治理要求严格,歌尔微的业绩波动、客户集中度及家族套现背景,可能成为上市障碍。
高负债扩张、单一客户依赖和供应链风险,使歌尔股份与歌尔微的未来充满变数。歌尔微若成功上市,或将推高家族财富,但市场对其治理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的审视,将决定其能否在港股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