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入主后麻烦不断,浙商徐晰人能否为北大医药找到新路?

财经 (83) 2025-07-05 23:06:39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入主8个月,浙商徐晰人已基本完成对管理层的洗牌。

7月4日,北大医药(000788.SZ)发布了多条人事变动公告。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徐晰人将出任总裁,原副总裁余孟川升任常务副总裁。此外,公司还将补选陈岳忠为公司非独立董事。

此次人事变动是北大医药近期一系列管理层洗牌的余波。2024年12月,徐晰人代替“平安系”,成为上市公司新任实控人。此后,北大医药管理层便开始“换血”。

从今年1月开始,监事徐伟钰,董事任甄华、张勇,董事长齐子鑫先后离任,5月,北大医药免去了董事毛润的职务。6月,公司董事兼总裁袁平东也宣布辞职。与此同时,徐晰人接过了公司董事长、总裁之位。

权力交接期横跨近半年,过程却称不上“一帆风顺”。在罢免毛润董事职务时,董事会议案曾遭到毛润本人的反对。近日,公司更是遭到了近百位退休员工的“围堵”。

6月30日,北大医药公告称,因历史遗留问题,北大医药及公司大股东西南合成部分离退休人员近百人以住房问题、离退休福利待遇问题为由,持续围堵、干扰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影响公司正常办公环境。截至公告披露日,该事态尚无解决迹象。

在管理问题之外,业务发展问题也成为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北大医药易主后,来自老股东方正系的支持也将随之消失,不但关联交易大幅缩水,还将失去“北大”品牌的背书。新管理层或需为公司找到一条发展新路径。

为何入局?

在此次收购前,徐晰人在资本市场中并不出名。

据北大医药公告,徐晰人此前曾担任过渣打银行上海浦西支行浙江业务部主任。天眼查显示,目前徐晰人控制下的企业有59家,除北大医药关联企业外,其余企业的业务涉及投资管理、文化演出、机电设备、公关顾问、交通科技等多个领域,但与医药行业牵涉较少。那么,徐晰人为何要入主一家医药公司?

价格或是吸引其收购上市公司的因素之一。北大医药是一家老牌药企,前身西南合成制药厂成立于1965年,2003年时易主方正集团。2022年,方正集团破产重整,又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但此后仅仅两年,平安系再度将北大医药转手。

公告显示,徐晰人通过旗下公司新优势国际,以1元的象征价格拿下了北大医药控股股东西南合成100%股权,进而取得了北大医药22.22%的股份。与此同时,新优势国际还需要斥资3300万元,收购新方正控股和方正数码对西南合成享有的债权,债权规模约为23.92亿元。

虽然承接了大笔债权,但3300万元的成本远低于北大医药股权的市场价,以39亿元的总市值计算,公司22.22%的股权价值约为8.7亿元。

作为一名籍贯浙江台州的商人,徐晰人与知名浙商、(603456.SH)实控人花轩德关系匪浅。天眼查显示,花轩德曾是徐晰人旗下公司新优势产业集团的股东,持股比例为37.5%。

此次收购西南合成股权的企业新优势国际,也曾得到花轩德家族的参股。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8月,是专为收购西南合成股权而成立的,花轩德家族控制下的公司中贝九洲曾是该公司的LP,持股比例为80%。

不过,由于九洲药业同样处于医药行业,花轩德参与收购北大医药控制权,也曾被市场质疑是否会导致九洲药业面临同业竞争问题。不过,今年1月,花轩德旗下公司中贝九洲退出了新优势国际的股东之列。

难题不断

对于徐晰人来说,入主北大医药仅是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难题需要他去面对。

从业务上看,北大医药目前主营医药制造与医药流通业务。公司目前生产的药品涵盖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消化系统类、心血管类等,主要产品包括抗感染药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镇痛类药物萘丁美酮胶囊、精神障碍治疗药物盐酸丁螺环酮片等。医药流通业务是指从事第三方药品、器械和耗材的分销、零售等业务。

其中,医药流通业务支撑起了北大医药的营收,医药制造业务则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2024年,北大医药的营收为20.60亿元,其中医药流通业务贡献14.37亿元,占比达69.75%。不过,该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3.48%,远低于医药制造业务的57.47%。

但北大医药的医药流通业务规模或将大幅缩水。

此前,北大医药与同为方正集团旗下的北大国际医院关联交易频繁,对其提供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供应、药品集中配送服务等。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双方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8.14亿元、9.86亿元、7.99亿元,占当期营收的39.19%、44.94%、52.09%。

随着北大医药易主、服务合同到期,北大国际医院相关业务也要重新进行招标。今年4月,北大医药宣布将终止与北大国际医院的合作,并表示这将导致公司2025年营收减少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约占公司年营收、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此外,在新优势国际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时,曾约定权益变动完成后,除非北京大学另行授权,新优势国际及西南合成的下属企业将不得使用“北大”、“北大医药”、“北医”等字号,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或需更名。

对于北大医药而言,公司名称带来的品牌效应不可忽视。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表示,投资者看好北大医药正是因为“北大”。若未来上市公司被迫更名,或需花费更多时间重建品牌。

失去了来自方正系的帮助,北大医药需要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方面也表示,未来将重点聚焦医药制造业务,提升经营业绩。目前看来,公司新任董事会成员中缺乏医药背景人才,未来能否帮助公司在医药制造业务上实现突破仍待进一步观察。

不过,鉴于徐晰人的金融行业背景,北大医药或能通过收购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今年2月,北大医药曾出资3000万元成立了一家子公司新优势健康。彼时公司表示,成立该子公司是基于战略规划和未来经营发展需要,其将促进公司产业链发展、整合上下游资源、扩大公司行业影响力。

对北大医药而言,斥资3000万元进行投资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财务压力。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大医药的货币资金余额为6.17亿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分别为0.30亿元、0.23亿元,流动性较为充裕。

7月4日,北大医药再度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新优势健康开展场内股票、债券投资业务。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将限定在3000万元及其取得的收益之内。北大医药表示,虽然证券投资存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但这不会对公司正常资金需求造成压力,也不会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正常开展。

(转自:达摩财经)

THE END